本文作者:admin

高昌农牧机械

芯岁网络 2024-10-02 22:20 0 0条评论

一、高昌农牧机械

高昌农牧机械 - 您的理想选择

在众多机械设备中,高昌农牧机械以其卓越的性能和高质量赢得了广大用户的信赖。我们专注于农牧机械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拥有丰富的经验和精湛的工艺,致力于为每一位用户提供最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高昌农牧机械的产品线覆盖了各种农牧机械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拖拉机、收割机、播种机、灌溉设备等。我们的产品不仅性能卓越,而且价格合理,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我们深知农业的重要性,因此我们的产品始终坚持环保、节能、高效的原则,致力于为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的生产流程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和标准,确保每一件产品都符合安全和质量要求。我们的研发团队不断探索新技术和新工艺,不断推出新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我们的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地,能够为用户提供便捷的服务和售后支持。

在选择农牧机械设备时,用户通常会考虑多个因素,如性能、价格、售后服务等。高昌农牧机械深知这一点,因此我们一直致力于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赢得用户的信任和满意。

作为一家专业的农牧机械设备制造商,高昌农牧机械始终坚持创新、品质、服务的企业理念。我们相信,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竞争优势;只有提供高品质的产品和服务,才能赢得用户的信任和忠诚;只有不断拓展销售网络,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诚挚地邀请您加入我们的大家庭,感受高昌农牧机械带来的优质体验。请随时联系我们,获取更多产品信息,或者咨询我们的售后服务。我们期待与您携手共进,共创美好未来。

联系方式

地址:XXXXXXXXXXXXXXX

电话:XXX-XXXX-XXXX

邮箱:example@email.com

二、高昌王国面积?

13690平方千米。高昌国是西域的一个佛教国家,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东南,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为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线,当东西交通往来的要冲,亦为古代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

高昌历史文献,有《新唐书·高昌传》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公元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在这个狭窄的吐鲁番盆地中,曾先后出现四个汉族独立王国,先后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

贞观十四年(640年),高昌国为唐所灭,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安史之乱时高昌被回鹘侵占。

三、高昌回纥面积?

高昌回纥总面积为200万平方米。

高昌故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火焰山南麓木头沟河三角洲、吐鲁番市东面40多公里的三堡乡,总面积200万平方米,是西汉至元明时期(公元前1世纪—公元14世纪)吐鲁番盆地中心城镇,历经西汉高昌壁、高昌郡、高昌国、唐代西州和高昌回鹘等时期,时间跨度长达1400年左右。

高昌故城包括外城、内城和宫城(可汗堡)3重城,城址内分布有大量宗教建筑遗址和宫殿遗址。寺院建筑内有摩尼教壁画和佛教壁画、塑像等。城内遗物丰富,出土有不同文字的文书和经典。宫城在最北面,保留较好的外城西南和东南角保存2处寺院遗址。内城北部正中有1座不规则的方形宫城,俗称“可汗堡”。高昌故城在13世纪末的战乱中废弃,大部分建筑物消失无存。

四、高昌国政权?

明代小说《西游记》中,唐玄奘和唐太宗李世民结为了兄弟的故事,但根据《大唐西域记》的记载,和唐玄奘皆为兄弟的是西域一个神秘的国家——高昌的国王麹文泰。在玄奘西行路过高昌国时,国王麴文泰率全城欢迎,热情招待了玄奘。玄奘在高昌呆了一个月才离开。离开后,高昌王又派遣使者护送,并且给沿途各国写的24封书信,这是玄奘能够西游成功的原因的原因之一。《西游记》中女儿国相关的故事,来源于唐玄奘和高昌公主的史实。在玄奘西行路过高昌国。

一,两汉魏晋的长期经营

这个高昌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让人意外的是,这个高昌国竟然是一个汉族人建立的国家,并且是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在西域的汉族国家。在那个游牧民族争霸西域的时代,这个高昌王国竟然在黄沙漫漫中坚守了180年,这是多么不容易啊。

交河故城

高昌,位于今天的吐鲁番盆地,著名的火焰山也位于此地,这是中国海拔最低的地方,也是中国夏天最热的地方。高昌原本为车师前部之地。汉元帝时期,在此地建设了军事壁垒,因为此地“地势高敞,人庶昌盛”,因而被称为“高昌壁”。汉元帝开始在高昌设置西域长史和戊己校尉进行屯田,使得高昌成为了中原王朝经营西域的一个坚固据点。

东汉时期,以高昌为中心,设置了西域长史府,成为了控制西域各国的最高军事机构。汉朝灭亡后,中原王朝的势力很快从西域退出,不过高昌和伊吾两地依然处于魏晋的控制之下,此地的西域长史府依然存在,屯田机构也依然存在。

永嘉之乱后,中原大乱,出现了“五胡十六国”。而河西走廊被张氏的凉国(前凉)控制。327年,张骏设置了高昌郡,这是西域地区郡县制的开端,具有重要的意义。后来的西凉、后凉、北凉也沿袭其设置。421年,西凉被北凉所灭,西凉王室后裔李宝就逃到了吐鲁番继续和北凉对抗。439年,北魏灭北凉,北凉残余势力也逃到了高昌,统治高昌长达20年。

二,柔然、高车争夺下的高昌

公元5世纪中期,柔然强盛,但是无法战胜北魏,于是柔然选择西进。460年,柔然消灭了高昌的北凉残余势力。由于高昌被汉族经营已经有了几百年,汉族势力较为深厚,柔然难以直接统治,于是扶持阚伯周为高昌王,从此高昌国正式建立起来。阚氏为高昌汉族大姓,曾担任高昌郡的太守一职。北凉势力进入高昌时,阚爽就逃入柔然避难,柔然攻陷高昌后,以他为国王就不足为奇了。“阚氏高昌”是柔然的一个傀儡政权,其国以柔然的“永康”为年号,但阚氏重视发展经济,崇尚汉文化,对地区稳定有一定的作用。

此后,高车汗国在西域崛起,柔然的势力开始衰落。而高昌自阚伯周死后就发生了内乱,到491年,高车就灭了阚氏。高车也仿照柔然扶持傀儡政权,立敦煌郡人张孟明为王,建立了张氏高昌。496年,高昌人又杀害了张孟明,拥立马儒为高昌王。马儒成为国王后,立马和北魏取得联系,并且请求举国内迁,孝文帝同意其请求。但是高昌百姓居住在这里已经很长的时间了,不愿意内迁,他们又在501年杀马儒,立麹嘉为王,从此高昌政权终于稳定了下来。

三,麴氏王朝的长期坚守

高昌国当时的面积很小,“其地东西三百里,南北五百里”,人口到唐朝初期也只有3万多人。为了能够存在下去,麴氏也不得不臣服于柔然、高车、突厥等汗国。但是高车国的一直没有放弃汉文化。高昌国的文字是汉字,高昌国的“坐室”画有《鲁哀公问政于孔子之像》。麴嘉多次派遣使者访问北魏,并“求借五经诸史”,仿照汉地设置博士,教育“《毛诗》、《论语》《孝经》,历代子、史、集”。近代以来,人们在吐鲁番高昌王国的废址发现了《毛诗》、《尚书》、《孝经》以及佛经等残纸,还发现了麴氏王朝时期的一百多块汉文墓志。

唐 彩绘伏羲女娲麻布画:1964年出土于新疆吐鲁番

高昌国的制度是在汉朝当初机构之上建立起来的。国内有令尹一人,类似于宰相;其次有二公,分别是交河公和田地公,均由王子担任,这是一种局部的分封制。还有左右卫、八长史(吏部、祠部、库部、仓部、主客、礼部、民部、兵部)和五将军(建武、威远、陵江、殿中、伏波)、八司马、侍郎、校书郎、主簿、从事等职位。从这些名字来看,高昌国的制度基本继承了汉代的制度。

由于位于游牧民族聚居地带,高昌的民间文化又多带有胡气,如民间语言多是胡话。高昌的服装也基本是胡服,史载:“丈夫从胡法,妇人裙襦,,头上作髻”,“男子辫发垂之于背,著长身小袖袍,缦裆裤。女子头发辫而不垂,著锦缬缨珞环钏”。高昌的“刑法、风俗、婚姻、丧葬,与华夏小异而大同”,同时也信仰佛教,魏晋南北朝的许多僧人都曾经到高昌收集梵本佛经或者翻译佛经。

高昌的气候相对西域其他地方来说,是十分温暖的,有利于农业发展。史称:“气候温暖,厥土良沃,谷麦一岁再熟,宜蚕,多五果,又饶漆”。高昌国是中国最早种植棉花的地区之一,《梁书》说“多草木,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名为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以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高昌的白叠布在当时十分出名,可以远销到中原和中亚各国。1959年,人们在此发现了波斯货币,证明了此地的国际贸易是比较繁荣的。

四,高昌国的灭亡

隋朝时期,杨广灭了吐谷浑,使得西域和中原的联系又加强了。杨广在西域东部设置额鄯善、且末、伊吾三郡,“谪天下罪人,配为戍卒”,“大开屯田,发西方诸郡运粮以给之”。同时,杨广和高昌国通好,和亲,高昌也派遣军队帮助隋朝攻打高句丽。不过隋朝很快就灭亡了,经营西域的事业只能是唐朝继承了。

到了唐朝时期,西域的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由于西突厥强盛,高昌王麴文泰就臣服于西突厥,并且阻碍各国和唐朝交往。640年,唐太宗就发兵西域,灭高昌国。唐太宗在诏书中说“尔等并旧是中国之人,因晋乱陷彼。”“高昌之地,虽居塞表,编户之甿,咸出中国。”于是唐太宗力排众议,在高昌设置西州,此地就成为了唐朝经营西域的三大据点之一。

五、高昌国遗址?

高昌国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高昌区。公元5世纪中叶至7世纪中叶,在吐鲁番盆地中,曾先后出现四个汉族独立王国,先后分别是阚氏高昌、张氏高昌、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贞观十四年(640年),高昌国为唐所灭,置高昌县,后设安西都护府统之,安史之乱时高昌被回鹘侵占。

高昌国是西域的一个以跨多语言商业网络立国的佛教国家,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为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线,当东西交通往来的商业要冲,亦为古代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

1961年3月4日,高昌国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六、高昌国国王?

鞠文泰我国历史上是隋唐时期、具有汉族血统的西域高昌国末代国王。

据说鞠文泰是个虔诚的佛教徒,相传玄奘法师在去西天取经路过高昌时,每次谈经说法,鞠文泰都亲自执香炉接法师入堂,并当着300多听众的面,跪在地上,请玄奘法师踏着他的背坐到法座上去,真的很感动。

高昌国是汉族在西域建立的佛教国家,位于今新疆吐鲁番东南之哈喇和卓,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地当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线,为东西交通往来的要冲,亦为古代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之一。 西汉宣帝时,派士卒携家属往车师前部屯田,且耕且守。元帝时,在其地建筑军事壁垒,"地势高敞,人庶昌盛",称为高昌壁,又称高昌垒。同时,设戊己校尉,治于高昌,主管屯田和军事。东汉、魏晋沿袭其制。这一时期,高昌国隶属凉州敦煌郡,隋大业五年(609年)遣使朝贡,并出兵协助隋朝攻打高丽,由此可见,高昌国一直是中原各个王朝的小弟。

唐武德二年其父鞠伯雅逝世,鞠文泰继承了高昌国的王位。鞠文泰派使者到长安报丧,唐高祖派朱惠前去吊唁。武德7年,鞠文泰向唐朝献了一对"拂森狗",后来他又给唐太宗献了"玄狐裘",而唐太宗也答应其妻宇文氏请求赐姓的要求,赐姓李,并封为公主。

鞠文泰虽然是位虔诚的佛教徒,但他在在政治上就不那么明智了。众所周知,任何一个王朝的开启和败亡都是有其必然原因的,而要开启一个王朝的兴盛与辉煌,那就需要有智慧和勇气,需要有人才和拼搏,还要加上天时、地利与人和才能达到。但若是要败亡一个王朝,只需要一个“愚蠢”就够了。

鞠文泰依附西突厥,以高昌国仅有的4000左右军队,就敢与强大的唐朝作对,并在丝绸之路上拦截大唐帝国的商人和使者。鞠文泰这货愚蠢的自认为是打了唐太宗李世民一巴掌,而李世民很快就用灭国来告诉了鞠文泰,“你这一巴掌有多贵”.

那么鞠文泰凭什么敢与大唐帝国翻脸?鞠文泰在隋朝“大业”年间就曾亲自来中原朝贡,他亲眼见识了隋朝的富庶与繁华。贞观四年,他又亲自来向大唐帝国朝贡,而他此次见到的则是满目荒凉。此时唐朝和西域的突厥都正在对他进行拉拢,鞠文泰根据自己亲眼见到的事实断定,唐朝同隋朝没法比,唐朝太穷了,跟着唐朝混没前途。于是,鞠文泰便倒向了西突厥,经验告诉我们,作为政治家,站错队的后果是多么的可怕。

唐太宗李世民曾向高昌国的使者历数了高昌与唐朝为敌的事实,这就等于向鞠文泰提出了严重警

七、高昌古钱币

探索高昌古钱币的神秘历史

高昌古钱币是中国历史悠久、极具收藏价值的文物之一。这些精美的古代硬币承载着随着时间流逝而逐渐消逝的王朝的记忆,也是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依据。在这篇博文中,我们将一起探索高昌古钱币的神秘历史。

高昌古钱币的背景

高昌古钱币最早出现于西汉时期,在历史长河中演绎出了一个个精彩的篇章。高昌古钱币是由高昌王朝发行的,属于西域独特的货币系统。它们通常以黄铜为材质,外形细薄,刻有精巧的文字和图案。这些古钱币的铸造技术非常先进,说明了高昌王朝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繁荣。

高昌古钱币的种类

在高昌古钱币的丰富系列中,最著名的是"珠花"钱,也称为"珍宝钱"。这种古钱币在形状和纹饰上都非常独特。它们的正面通常刻有高昌王朝的君主肖像或王室徽记,背面则刻有精致的花纹,并在周围铸有文字记录。除了"珠花"钱,高昌古钱币还有各种材质、形状和纹饰的变种。

高昌古钱币的文化价值

高昌古钱币不仅仅是一种货币工具,更是带有浓厚历史文化价值的实物文物。它们记录了高昌王朝的存在,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通过研究这些古钱币,我们可以了解高昌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状况,并深入了解西域的历史演变。

此外,高昌古钱币还体现了古代铸造工艺的精湛技巧。从钱币的形状、纹饰、字体等细节中,可以看出当时铸造师傅的匠心独运。它们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贵遗产,也是对古代铸造技术发展的重要见证。

高昌古钱币的收藏价值

作为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古代艺术品,高昌古钱币在收藏界备受追捧。它们的收藏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历史价值:高昌古钱币是研究西域历史和文化的有力证据,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研究者和收藏家而言,它们是了解高昌王朝及其时代的窗口。
  2. 稀缺性:由于高昌古钱币的铸造年代久远且数量有限,因此在市场上相对较为稀缺。稀缺性是衡量古币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收藏者们争相追逐的原因。
  3. 审美价值:高昌古钱币的精美工艺和独特纹饰使其成为艺术品中的瑰宝。无论是钱币的形状、铸造工艺还是纹饰,都展现了古代艺术家高超的造型和创作能力。

正因为这些特点,高昌古钱币成为投资和收藏的热门之选。

保护与传承

高昌古钱币的保护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任务。鉴于其历史价值和稀缺性,个人收藏者、博物馆以及相关机构都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高昌古钱币得到妥善保存和传承。同时,加强研究、组织展览和推广活动,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欣赏高昌古钱币,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

总之,高昌古钱币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和瑰宝,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文化价值。通过研究和保护,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高昌王朝和西域的历史,也能感受到古代艺术和铸造技术的精湛魅力。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和参与到高昌古钱币的研究与保护中,为传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八、昌吉属于高昌吗?

 根据对新疆历史的学习和了解,昌吉并不属于高昌,昌吉属于北亭,昌吉故有亭州之说法,而在历史上,北庭都护府就设在昌吉州吉木萨尔县,所以,昌吉是属于庭州,而不属于高昌,古代的高昌位于目前的吐鲁番地区,离昌吉有一个天山之隔,所以昌吉不属于高昌

九、高昌回鹘读音?

gāo chāng huí hú

“回”,普通话读音为huí。“回”的基本含义为还,走向原来的地方,如回家;引申含义为掉转,如回首、妙手回春。

在日常使用中,“回”常做形词,表示迂曲,曲折。

“回”,最初见于商朝甲骨文,古代文字形像水流回旋的样子,本义是旋转。后来表回来、还等意。后逐渐见于金文、楚系简帛、说文、秦系简牍最后演变成楷书体简化版的“回”。

十、高昌王的故事?

我们都知道在《西游记》当中唐僧玄奘法师被称之为唐王御弟,开篇之时他就和当时的大唐皇帝太宗李世民结为了金兰兄弟,其实在史实当中,唐僧这位名符其实的“金兰兄弟”却另有其人,且他和《西游记》中的唐僧义兄李世民还是现实中的生死劲敌,最后还落得一个悲惨结局。今天我们就要来讲一讲这段在“唐僧”玄奘一生中极具悲情色彩的真实故事。

唐僧为求取大乘佛法真经,决心西行万里前往天竺,在大唐贞观元年,他一人在没有得官府通关文牒的情况下,西出阳关,不远千里首先来到了当时的高昌国地界,这个高昌国在长安以西千里之遥,它的王都叫作交河城,也就是汉朝西域车师国的王廷,即今新疆吐鲁番地区(《西游记》中的火焰山附近)。

当地人习俗男性像满族人一样,在脑后扎起一条大辫子。高昌曲氏为王的时候,曾娶隋朝大臣宇文氏郡主为妻,并号为华容主公,高昌王麴文泰即位,遣使来到唐朝觐见唐高祖李渊,献上了高六寸,长一尺的拂林狗,拂林即今意大利,所献拂林宠物狗能拽着马尾走,还能口衔烛灯为人引路,李渊十分喜爱,这应该算得上是最早对牧羊犬、导盲犬的记载了。

后来秦王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高昌王深慕太宗的威仪,又献上狐裘、玉盘,西域诸国有所动向,高昌必定向大唐通报。太宗贞观四年,高昌王麴文泰亲到长安朝见太宗天可汗,唐太宗非常高兴,对他礼遇和赏赐极为丰厚,高昌王又为其母宇文太后求入宗籍,唐太宗欣然答应,并赐宇文太后为国姓李氏,更改隋时封号,为大唐常乐公主,又赐麴文泰汉姓曲氏(麴、曲同音),忝列中原士族之林,曲文泰大喜过望,对唐太宗感激涕零,从此高昌王在西域诸国之中威震四方。

唐时的这个曲氏高昌国应该就是《西游记》中有虎、鹿、羊三位国师,与孙悟空斗法的车迟国,高昌国在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要道之上,玄奘法师在“西天取经”前往天竺求取大乘佛法的路上途经高昌,并与当时威震西域的这位高昌王曲文泰经历了一段曲折之后,结下了真挚且深厚的友情。

当唐僧玄奘步入高昌国时,正是这位高昌王曲文泰,在得知他是出自东土大唐的高僧之后,大为倾慕,因为高昌国崇奉佛法,曲文泰于是对玄奘礼遇有加,将他作为上宾,迎入重阁宝帐,异常盛情地款待。后来玄奘在高昌国宣讲佛法,曲文泰对他更是敬仰不已,便有意挽留他在国中任为国师,可玄奘一心要往天竺求取真经,不肯滞留于此。

曲文泰则与玄奘同吃同住,朝夕相处,百般劝说他放弃西行求法的念头,并对他说:“自从听过您宣法讲经,我就满怀欢喜,盼着您能长住高昌,能让我来供养您终身,我不仅可以供养您,还可以让整个高昌国的百姓都做您的弟子,您别看不上高昌,僧徒再少,也有几千人,我让他们全都手捧经卷,当您的教众信徒!希望您体察我的诚心,别再想着西行啦!”

然而,玄奘对曲文泰的盛情挽留,表现得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明确表达了自已矢志西行求法的意志,并采用绝食的方法以示心志,他连续枯坐三天,颗粒未进,直到第四天气息奄奄,曲文泰大为震动,他本心笃信佛法,见如此高僧若被自己活活逼死,那就后果严重了。于是曲文泰赶紧向玄奘叩头谢罪,并答应道:“任法师西行,乞垂早食。”(你可以继续西行,只要你肯吃东西进食)

最终,曲文泰与玄奘一同跪于佛祖金身像前,并当着太后的面,结为异性兄弟(这个桥段在《西游记》中被描述成唐僧与唐太宗结为了兄弟)。在临行前,曲文泰又对玄奘提出了一个深情的要求:“当你取经回来之时,请务必取道高昌,在高昌停留三年,为我高昌宣讲真经,接受我的供养!”玄奘也深为感动,欣然答应。

在离开高昌之前一个月,玄奘又应曲文泰的请求,为高昌百姓升座讲经,以消灾祛难,每次讲经,高昌王曲文泰必定为玄奘亲执香炉,在座前侍奉,甚至在“高升法座”的时候,曲文泰居然跪在地上,让玄奘脚踏其肩而入座高坛,这在佛教当中是相当崇高的礼节了。

在玄奘离开高昌的时候,曲文泰又为他准备了大量的金银盘缠和马匹骆驼以及侍从二十五人,更重要的是还有二十四封盖有高昌国王印的“通关文牒”(真实的玄奘是从大唐“偷渡”而出,并没有《西游记》中唐太宗的“通关文牒”)。

这使得玄奘在西行的异域诸国途中,几乎是畅通无阻,曲文泰还附有一封写给西突厥叶护可汗的书信,信上写道:“玄奘法师是我的兄弟,要往天竺婆罗门国求法,望可汗就像待我一样对待他,让你西边的各国能够提供驿站和马匹,将法师安全送出国境。”

曲文泰同时为了完成自己一生礼佛的心愿,还交待玄奘务必在途经梵衍那国时,前往王城郊外“天下第一立身大佛”石像前代为朝拜。这尊立身大佛就是如今位于阿富汗境内兴都库什山附近的“巴米扬大佛”,它确实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佛像,是世界上极为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它的兴建时间至今不详,晋代高僧法显和唐代玄奘法师都曾目睹其真颜,可见其历史之悠久。

玄奘在高昌王曲文泰如此无微不至送行之下,动情地说道:“就算决交河之水也没有你对我的恩泽多,就算举葱岭之山也比不上你对我的恩情重!”临别相送之时,高昌王曲文泰与玄奘两人抱头痛哭,史书上记载“伤离之声振动郊邑”,一同送别的高昌国百姓也深受感动,无不泣下。

玄奘于唐太宗贞观元年从长安出发,年底到达“火焰山”下的高昌王都交河城,大约在贞观四年,玄奘来到高昌王交托的梵衍那国,这个梵衍那国应该就是《西游记》中被九头虫偷走塔中宝物的祭赛国。

史书上记载,“梵衍那国,在雪山之中,人依山谷逐势邑居,国大都城据崖跨谷,长六七里,北背高岩,有宿麦少花果,宜畜牧多羊马,气序寒烈风俗刚犷。淳信之心特甚邻国,上自三宝下至百神。莫不输诚竭心宗敬,王城东北山阿有立佛石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曜宝饰焕烂,此国先王之所建也。又有释迦佛立像高百余尺,城东二三里又有佛入涅槃卧像,长千余尺,其王每此设无遮大会,卧像东南行二百余里,度大雪山,东至小川泽。”

也就是说当时在阿富汗境内的梵衍那国,百姓崇信佛教,王城外的高山上确有数尊巨大无比的大佛石像,一座立身像高一百五十尺,另一座也高达百余尺,还有一座卧佛石像,长千余尺,这就是著名的巴米扬佛像,然而在公元2001年3月12日,巴米扬大佛却遭到当时塔利班军事人员的轰炸,以致损毁,不得不说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遗憾。

玄奘拜别大佛之后,继续前行,不久便抵达了北天竺,在天竺游学达十余年之久,直到贞观十七年,才满载着经文北上东还。而他的金兰兄弟高昌王曲文泰却早在贞观十四年,因勾结突厥顽抗大唐,落得身死国亡,魂归九泉的下场。玄奘再度经过高昌时,此地已再无高昌王国,而是大唐境内的西昌州属地,这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在高昌国王曲文泰贞观四年进入长安朝贡,也就是依依不舍送走唐僧之后,时过十余载,曲文泰渐渐骄横,竟与大唐劲敌西突厥叶护可汗公然勾结,狼狈为奸,西域亲唐诸国东入长安,皆被高昌所阻,并将诸国朝唐的贡品尽数劫取,有坚定亲唐的小国,曲文泰必定与叶护可汗共同攻击。

唐太宗闻知之后,非常痛恨曲文泰如此反复无常,于是下诏高昌命他入长安议事,曲文泰居然不肯东来,只是派出长史曲雍前来谢罪。唐太宗暂不理会,没想到后来曲文泰又将隋末流亡西域的汉民尽数滞留在高昌,接着又与西突厥无故攻取了焉耆国三座城池,将城中之人悉数掳走,焉耆王亲到长安哭诉,唐太宗震怒,命大臣李道裕专办此事,曲文泰又只好派使臣前来谢罪。

唐太宗怒责高昌使者道:“你们国主数年不来朝贡,一点没有藩臣之礼,又擅设百官之位,僭越大唐天朝之礼,他是想干吗?今年天下万国君长皆来长安,曲文泰依旧不至,那好吧!你回去告诉你家主子,明年我大唐王师将直捣你高昌,向他问明情由,希望他好好想清楚!”(帝引责曰:“尔主数年朝贡不入,无藩臣礼, 擅置官,拟效百僚。今岁首万君长悉来,尔主不至。明年朕当发兵虏尔国,归谓尔君善自图。”)

高昌使臣回到高昌将话带给曲文泰,文泰竟狂妄地说道:“鹰飞于天,雉窜于蒿,猫游于堂,鼠安于穴,各得其所,岂不快邪!”(我是翱翔于天际的雄鹰,我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你大唐管我不着!),有臣子劝他入唐谢罪,他又说道:“孤既自为可汗,与唐天子等,何事拜谒其使?”(我既然自立为可汗,与大唐皇帝应该是平起平坐的,干吗要去拜见他?)接着又将西域诸国朝唐的贡使统统扣留,一点不把大唐放在眼里。

唐太宗则再次郑重地向高昌颁发玺书,劝他理清祸福,并催促他入朝。曲文泰则以生病为由拒绝。唐太宗只好任命大将侯君集为交河道大总管,纠集西域诸国兵力,以薛延陀可汗为向导,准备远征高昌。朝堂之上群臣多数以高昌在万里之遥不便征伐,劝谏太宗不要动兵,唐太宗一概不听,坚决下令出征。

曲文泰听到大唐西征的消息,却对左右说道:“昔日我入朝长安,见到秦川、陇北一片萧条,和隋朝开皇之时没法比拟,如今唐军来讨伐我,若兵力在三万以上,他们必定粮草不济,戈壁沙漠,地无水草,冬风冻寒,夏风如焚,就将他们全部都吞没了,如若三万以下的唐军,我还不能抵挡吗?只要坚壁清野,以安逸待劳,就没有什么好怕的了!”

可不料没过多久,唐军十万之众,与西域诸国联军不下三十万,犹如神兵天降,很快出现在高昌国碛口要塞,并破关而入,势如破竹,高昌国大军望风披靡,唐军锐不可当,曲文泰骇然失色,命人前往西突厥求救,叶护可汗闻唐军大至,早逃得无影无踪,曲文泰这才悔恨不已,却已无计可施,只得整日饮酒,惊惧成疾,暴毙而亡,其子曲智盛匆匆继承了王位。

当天晚上有长星坠入城中,照得天空透亮,唐军已集结在高昌王都交河城下,有斥候前来报告大将军侯君集说,曲文泰已死将要出葬,唐军诸将都请侯君集传令攻城,侯君集说道:“不可!天子以高昌王骄慢无礼,使吾恭行天罚,今袭人于墟墓之间,乘乱伐丧,不义也!非问罪之师也!”于是,只教大军擂鼓前行,交河城中军民远远都能听到唐军声威震天,无不心惊胆寒。

高昌国臣民都劝曲智盛赶紧投降,曲智盛却认为唐军没有乘丧袭城,必定也不会强攻王城,就写信给侯君集道:“有罪于天子者,先王也。天罚所加, 身已丧背。智盛袭位未几,不知所以愆阙,冀尚书哀怜。”(得罪大唐皇帝的是先王,天兵突至,先王已死,我继位没多久,希望大将军能可怜可怜我,就此罢兵。)

侯君集回复道:“吾奉诏万里远征,岂可无功而还?汝若能悔祸,宜束手军门!”(曲智盛年幼天真,直教他快快投降),曲智盛居然再不答复,侯君集冷笑自嘲道:“当先取城,小儿何与语!”(跟这样的小屁孩有什么好说的)于是,果断下令攻城。这时西突厥还有小股人马在附近观望,听说是大将侯君集领兵亲至,吓得赶紧回去报告,叶护可汗立马率众往西奔走了千余里,以免被唐军发现追击。

曲智盛自知不敌,只好开门出降,侯君集将曲智盛作为俘虏押送回长安,并在高昌王城刻石纪功,而后班师凯旋。当时高昌国人为迎唐军入城,夹道歌唱道:“高昌兵,如霜雪;唐家兵,如日月。日月照霜雪,几何自殄灭!”由此可见当时大唐的军威是何等的气势!侯君集报捷,唐太宗大悦,并将高昌国设为西昌州,归安西都护府管辖,世为唐土,从此西域诸国无不称臣纳贡,再无挑衅大唐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