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跟政策的区别?
背景,读音bèi jǐng,汉语词语,意思是指衬托其他事物的要素或背后力量。
政策是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
二、行商产生的政策背景?
行商”产生的历史背景包括工商官营的传统;君主专制的强化;明清政府的闭关政策;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的繁荣;明清商品经济的发展~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隔绝,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
三、课题研究的政策背景,理论背景和校本背景?
撰写课题研究背景,一般应从三个层面来考虑,如第一个层面是从国际的大背景下宏观的政治经济的角度阐述,第二个层面是从国内的教育领域方面的中观的角度来考虑,第三个层面是从本省、市、县、校的实际出发与课题直接相关的微观的角度来分析。
四、论文的政策背景怎么写?
找到你这个政策发生的时间,和前后的社会背景,其实和研究背景差不多,只不过你要结合实际来讨论和说明这个政策如何被推出的。
五、统购统销政策的背景?
在中国实行工业化,必须依靠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的支持。我国工业化的发展,急剧扩大了商品粮食的需求量,出现了粮食供应不足、农民待价惜售和私人粮商粮贩操纵粮食市场的局面。
针对这种情况,1953年10月,中央作出关于实行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简称统购统销)的决议。粮食统购统销的实行,初步缓解粮食供应的紧张,保持了市场物价的稳定,在不高的水准上满足了工业化对粮食的需要。
六、物业管理的政策背景?
出台的背景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我县2008年出台的物业管理办法与现时的小区物业管理工作已不相适应,为了进一步规范物业管理活动,维护物业管理各方的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的居住和工作环境,促进和谐社区建设。
出台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和《江苏省物业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宿迁市物业管理办法》和我县小区管理实际情况,通过出台办法,明确相关职能部门职责,加强物管企业对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小区公共环境卫生和公共秩序。
七、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明代初期东南沿海不太平,一是以张士诚、方国珍为代表的反明势力盘踞沿海岛屿,对明初政权构成威胁;二是沿海倭寇活动猖獗,对沿海各地进行骚扰,使沿海地区不得安宁;三是在南海及东南亚海域有海盗、流寇活动,一些海域海盗势力强大,控制了岛屿和海上交通要道。
明代洪武年间,朱元璋无力顾及海防,也无力应对上述危机,只得实行“禁海”政策,闭关自守,以海洋为屏蔽,隔绝沿海地区与海外的交往与联系。八、广播体操产生的政策背景?
五十年代第一套广播体操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人的人均寿命只有35岁,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可不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新鲜活泼、易于推行的广播体操应运而生。
1951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和中央广播事业局共同决定,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地人民广播电台举办广播体操节目。当年的12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出了《广播体操》的音乐。
压混“第一套广播体操”音乐
第一套广播体操颁布后各界群众做操
每天上午十点,喇叭一响,千百万人随着广播乐曲做操,大家动作整齐划一,场面蔚为壮观。曾参与编创广播体操的毛学信教授当时还是个年轻的学生。
毛学信:当时群众感到特别新鲜,又听着音乐,又做着操,积极性特别高。外国朋友到中国来,一看到10点钟的时候,街上没什么人。都到哪儿去了?在马路的两边,在楼房的顶上,凡是能站人的地方,都在做广播操。
1954年3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下达了《关于在政府机关中开展工间操和其他体育运动的通知》,各机关团体在工间休息时做广播体操成为制度。这之后,每隔几年就推出一套新的广播体操也成为一种不成文的规定延续下来。
工厂职工做第一套广播体操
压混第五套广播体操开头:“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现在开始做广播体操。”
1971年9月颁布的第五套广播体操让很多人记忆深刻,广播中喊口号的明亮的男声正是当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的侯龙海。
侯龙海:1971年,那年我26岁,中央台播音部的男同志都去试音了,就录两段毛主席语录,再一个就喊1、2、3、4……呼那个号。几个同志说,这不错!就用你了!就像你在天安门上,天安门广场有好多人在做广播体操这种感觉。晚上7点半开始录的,一直录到第二天早上,那嗓子都喊哑了,一个多月也没有播音,说不出话来了。
1952年为推广第一套广播体操而发行的邮票《广播体操》
广播体操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30年。在那个年代,几乎每个人的学生时代都是在它的陪伴下度过,“大家一起做广播体操”也从一项制度逐渐变成人们自然而然生活习惯,伴随着时代变迁,深深地埋藏在人们的记忆中。
九、垦荒政策的背景和影响?
奖励垦荒作为清初一项既定国策,也为以后几朝皇帝所沿用。雍正是在继承这一政策的同时,又对开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某些改革。
乾隆也很重视垦荒事业,《乾隆朝圣训》卷载,其即位不久就宣布:“劝课农业”,既是地方“督抚第一要政”,也是朝廷的最高旨意。他再三强调:“垦田务农为政之本”,“劝课农桑临民者,第一要务,实力行之。”由于不断扩大的耕地面积仍然适应不了人口的增加,而待垦土地又日益减少,因此,乾隆非常重视开垦零星不成土地,积极鼓励农民大力开辟山头地角可耕种的土地。
奖励垦荒政策的实施,使得清初的土地从顺治十八年的5493500余顷至乾隆三十一年增至到7414400余顷,增加了近一半,大量无地、失地流民固定在了土地上,生产力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并转化为粮食。农民依靠耕种的土地得以维持较为低下的温饱水平,人口在这时开始大量繁衍,而人口的繁衍又促使土地的开垦,使得耕地面积得以进一步扩大。因为战争而流离的农民有了可以耕种的土地,一般的农民只要能够填饱肚子就不会主动参与极端的暴力事件,因此社会的秩序相比前期较为稳定。
耕地的开垦带来了税收的增加,虽然清朝出台了土地税收的优惠措施,但是增加的大量土地还是在整体上增加了国库的财政收入,这部分收入不仅殷实了皇家的生活,对于各地的赈灾、对于继续进行局部的小战争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奖励垦荒的政策客观上使得清朝的国力变得强盛起来。
十、汉武帝实施屯田政策的背景?
屯田之所以产生于汉武帝时,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有密切的关系。秦、汉时,匈奴崛起于北方,先后灭破东胡,击走月氏,吞并楼烦白羊河南王,夺取河套地区,与西汉故河南塞即秦朝所修建的长城相接壤,距西汉都城长安700多里,匈奴常常南下威胁汉朝。
公元前166年,匈奴14万骑直逼长安,火烧回中宫,震动了长安城。在这种情况下,汉廷只得先巩固内部,充实关中,加强故河南塞。刘邦曾把七国贵族之后和豪民10余万人迁到关中;文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募民徙居塞下,耕田输粟。
经过80年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社会经济繁荣,人口猛增,士马精劲,国力达到了顶峰。好大喜功的汉武帝决心击败匈奴,改变军事上的被动挨打局面,自公元前129年开始,派大军主动出击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