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防护和安全最优化原则?

芯岁网络 2024-11-29 19:46 0 0条评论

一、防护和安全最优化原则?

辐射防护基本原则是:

1.辐射实践正当化:也就是只有当该项实践所带来的利益大于为其所付出的代价时,才能认为该项实践正当化。

2.防护与安全最优化:也就是ALARA原则,在多个方案选择时,在考虑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因素后,个人剂量的大小,受照人数以及发生照射的可能行均保持在可合理达到的尽可能低的水平。

3.剂量限制:包含了剂量限制,潜在照射危险限制,剂量约束和潜在剂量约束. 所以DE是错误的。屏蔽防护是外照射防护的一种方法。定期监测是环境辐射监测的一种方法.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二、职业安全的概念及防护原则?

1.一般防护措施

(1) 加强对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特别是加强标准预防知识的培训、教育和宣传。

(2) 建立并遵守规范化操作程序, 加强检查和督促医务人员坚持标准预防措施和足够的个人防护的执行,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3) 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后损伤应立即报告院感染管理科。

(4) 改善工作条件, 配备必要的隔离设施如手套、口罩、隔离衣、防护眼镜、围裙等。

(5) 开展对医务人员针刺伤后或其他锐器伤后的流行病学调查。

2.接触时的预防

(1) 全面预防原则:

(2) 工作人员无论在什么情况下, 不要把锐利器具直接传递给别人。

(3) 在进行侵入性操作时, 一定要保证足够的光线,尽量减少创口出血。

(4) 医务人员绝对不要将针套罩回针头,必须回套时采用单手回套技术或夹子夹持,手持无针帽的注射器时,行动要特别小心。也不要徒手毁坏注射器等坚硬器材和物品,同时防止喷溅。

(5) 针头或锐器在使用后立即准确地扔进耐刺的锐器收集箱中。

(6) 收集箱要有牢固的盖子和箱体锁定装置,有明显的警告标志。

(7) 医务人员如有伤口、皮炎等,不得参加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接触工作。

(8) 在需要使用口对口人工呼吸的区域内应备有可代替口对口复苏的设备,并应将复苏的设备装袋备用

三、机械安全防护原则包括哪些?

1.消除危险因素原则:

这一原则就是要从系统中彻底排除某种危险因素,保证系统的安全性能,一般可通过改革工艺等手段来实现。

2.降低危险因素值原则:

这一原则可以提高系统的安全水平,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危害因素,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作业人员的危害。

3.引导危险因素原则:

这一原则就是把某些危险因素引导到工作环境以外,避免对作业人员和设备造成危害,如用电设备的电焊机保护性接地,就建筑物、易燃、易爆品、仓库等处避雷装置等等。

4.隔离危险因素原则:

这一原则是将工作人员与系统中的某种危险因素离开,使工作人员不直接接触危险部分,从而避免和减轻危害,如机械转动中部分设置防护罩,尘毒环境中的隔离操作室等。

5.坚固防护原则:

这一原则以安全为目的,提高设备、建筑物、工器具等的结构强度,以保证在规定的使用范围内有足够的安全性能,也即提高安全系数,如起重机用钢绳不允许载荷要大大小于钢绳的实际破断拉力。

6.薄弱环节原则:

这一原则是利用薄弱元件人为设置薄弱环节,当设备、设施的负荷超过额定限度,或系统中有爆炸、火灾等危险时,由于这些薄弱元件的机械强度较差或易熔化等特性,使危险因素的发展在薄弱环节被切断,从而保护系统的整体安全,如电气系统中的保险丝、断路器、压力容器的安全阀、防爆装置等。

7.闭锁原则:

这一原则是在系统中以某种方式(机械、电气)保证某些元件强制发生相互制约,以达到安全的目的,如超负荷超重时吊车自动断电不能提升、电梯门不关就不能升降等。

8.取代操作原则:

这一原则是当系统中某些危险因素无法消除而又必须在这种条件下操作时,为保证人员的安全和健康,可采用自动化手段来代替操作人员直接接触危险因素,如用机械手给冲压机床续料,用机器人拿放射性物质等。

9.距离防护原则:

系统中危害或有害因素的作用往往与距离有关,有的因距离增大而成倍减弱,利用这一性质可进行有效防护,如起吊物件时增大与吊臂的作业距离或爆破作业时要远离爆破区,从而避免或减轻危害等。

10.时间防护原则:

这一原则就是缩短作业人员接触有害因素的实际时间,从而达到防护的目的,如按国家相关规定缩短工作人员在强噪声中或高粉尘中的实际工作时间。

11.刺激感官原则:

这一原则是在某些特定的地点、场合,利用声、光、色、形等信息、信号、标志、仪表等刺激人的感官,提醒人们注意保障安全生产,如施工现场临水、临空及机械设备的警示牌等。

四、失效安全是不是安全防护的原则?

失效安全(Fail-Safe)是一种重要的安全防护原则,它指的是系统在出现故障或异常情况时会自动转移到安全状态,从而避免对人员、设备或环境造成不可预测的危害。

在设计安全系统时,失效安全应该被视为一种必要的考虑因素,通过采用冗余机制、备份系统、安全开关等方式来实现。

在工业控制、航空航天、海洋工程等领域,失效安全的原则更是至关重要,因为这些领域的设备和操作涉及到人员生命安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

五、共同防护原则?

开展联防联控,完善全球卫生治理,帮助发展中国家和其他有需要的国家加强能力建设,抵御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的冲击;

中国将同各国一道,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强国际防疫合作,携手应对共同威胁和挑战,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加强信息和经验交流共享,加强科研攻关合作,支持世卫组织发挥应有作用,推动完善全球卫生治理,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稳市场,保增长,保民生,确保全球供应链开放、稳定、安全。

“病毒不分国界、不分种族,全人类只有共同努力,才能战而胜之。”

六、petct防护原则?

减少接触放射源的时间:在保证完成工作的前提下,应做好操作前的一切准备工作,尽可能缩短与放射源接触的时间,增大与放射源的距离,离放射源越远,人体所受的照射也越少。使用屏蔽设备,房间布局要合理,患者与工作人员的通道要分开。

在注射时,要使用铅衣,铅帽,铅眼镜、手套等。在保证完成工作的前提下,应尽可能使用防护屏以减少放射源的照射强度。在为患者摆位时不宜使用防护屏,而普通的铅衣对γ射线的屏蔽作用有限,最有效的方法是操作熟练有序,尽量缩短与其接触时间。

七、企业选择安全防护用品的原则?

选择原则一是根据安全生产的实际需要配备,防护用品要有质量合格证,要有安全产品的质量执行标准,要有安全标志,安全使用期限,生产厂家有合格的资质。

八、安全防护的空间原则是什么?

1、危险设备应及时安装设备安全防护装置,易造成伤害事故的设备动力部件应进行封闭或屏蔽及采取其他避免直接接触的防护措施。

2、以设备操作人员所站立平面为准,凡高度2米以内的各种传动装置必须设置防护装置,高度在2米以上的物料传输装置和带传动装置应设置防护装置。

3、行走吊装设备根据需要应设置可靠的限位装置。

4、必须对可能因超负荷发生损坏设备的部件设置超负荷保险装置。

5、高速旋转的设备运动部件应进行必要的静平衡或动平衡试验。

6、有惯性冲撞的运动部件必须采取可靠的缓冲设施,防止因惯性而造成伤害事故。

7、设备的放置位置应安全可靠,并应保证操作人员的头、手、臂、脚有合乎心理和生理要求的足够活动空间。

8、设备的工作面高度应符合人机工程学的要求。

1)、坐姿工作面高度应在700~800毫米。

2)、立姿或立-坐姿的工作面高度应在800~1000毫米。

9、设备的工作位置应保证操作人员的安全,平台和通道必须防滑,必要时设置踏板和栏杆,平台和栏杆必须符合GB4053.3-2009

的规定。

10、设备应设有安全电压的局部照明装置。

九、什么是防护原则?

危险因素防护原则是指从防护原理出发的预防事故原则。它分为10项具体原则。(1)消灭潜在危险的原则面向科学进步消除人周围环境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从而保证最大可能的安全。

(2)降低潜在危险因素数值的原则这一原则保证提高安全水平,但不能达到最大限度地防护危险因素,应用这一原则,以获得折衷的解决办法,即把危险降到最低的数值。

(3)距离防护原则生产中的危险和有害因素的作用,依照与距离有关的某种规律而减弱。许多因素的这一性质可以很有效地加以运用。例如对放射性等致电离辐射的防护,噪声的防护等均可应用距离防护的原则来减弱其危害。采取自动化和遥控,使操作人员远离作业地点,以实现生产设备高度_动化,这是今后的方向。

十、dr的防护原则?

移动DR防护要求如下:

1、移动DR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业务技术和射线防护知识,配合有关临床医师做好X线检查的临床判断,注意掌握其适用范围,正确、合理地使用X线诊断。

2、除了临床必需的透视检查外,应尽量采用摄影检查,以减少受检者和工作人员的受照zjxvnesd剂量。

3、在不影响诊断的原则下,应尽可能采用“高电压、低电流、厚过滤”和小照射野进行工作。

4、用移动DR进行各类特殊检查时,要特别注意控制照射条件和重复照射,对受检者和工作人员都应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5、摄影时,移动DR工作者必须根据使用的不同管电压更换附加过滤板。

6、应严格按所需的投照部位调节照射野,使有用线束限制在临床实际需要的范围内,并对受检者的非投照部位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7、必须在屏蔽室等防护设施内进行曝光,除正在接受检查的受检者外,其他人员不应留在机房内。

8、必须离管头和受检者2米以上,并对周围人员采取防护措施。

9、应注意合理选择胶片,并重视暗室操作技术,以保证摄影质量,避免重复照射。

10、进行移动DR检查时,对受检者的性腺部位要特别注意防护。孕妇一般不宜做X线检查,以减少对胎儿的照射。